靈寶臺 ~ 香爐空薰之初識

文 / 陳彥璋
香文化的存在,歷經千年漫長延續,人類品香可以算是天性之一,追朔歷史可知在春秋前,即有豐富相關的燃焚香草的生活方式,最初為袪除蚊蟲所需,並且祭天敬神儀式,後來漸漸普及,尤其在大唐盛世的安定下得到發展,廟宇與宮廷均有可觀處,至於宋、明而集大成;從詩詞歌賦和史料記載中,吾人更可考據「古人對於香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」;不論是軍旅遠行、宴客會友、書畫彈琴、定心助眠等,甚至是在各種場合,配合不同的情況與心境,皆能應用無遺,孕育而生的香爐更是融合了文化與歷史,成為個人表達精神與物質上的品味指標。

香爐,其造型結構穩定,從上到下可以分成「靈」、「寶」、「臺」三個部分:
一、爐蓋又稱作「火舍」,常有不同的主題和紋樣,作為人與社會的想像軸線,表現出「靈」的內部精神價值,從香可以延年益壽的角度出發,用金銀工的技法來呈現,常用以家徽、瑞獸、吉祥圖案裝飾,珍貴的金銀配合華麗的圖紋,第一眼便能表達出中心思想的直觀感受。
二、爐器造型各異其趣,以「寶」來稱呼,不論是飽滿的摩尼寶珠或是以鼎等青銅器作為原初的造型設計,寶的意涵正是文化價值的物質體現,不論是放置時作為薰席間的矚目焦點,或是於眾人間的捧握傳遞,都是珍稀尊貴之物的象徵。而予以襯托香煙裊裊上昇的香木,讓香氣文雅的呈現與分享給大眾!
三、爐座往往靜謐地陪伴吾人完成香席,不論蓋子如何精緻亮點、爐身如何引人入勝,設若加上華麗斑斕或樸實低調的基座,彰顯主角的「臺」,方能搭配整體香器具,縱橫而交織一落情境式的美妙感:配合著香席體會與調性,成為香千載中人文與文明展演的舞台;器物分成「靈」、「寶」、「臺」三部分來把握,上演著香方沈穩而香煙密切的曼妙姿態;入室習香,則是如人飲水、冷暖自知。

靈寶爐臺若代表著天地人,香事則是秉天彝德的傳承,習香者應當鑑別時代變遷,探索製作工藝,也輝映古人認知宇宙天地、循環六時、人我關係、普世價值的思維,至此、談香薰習的教養應當講究香器具;藉由工藝技術的勞動生產,來演繹符號的文化詮釋,然而隨著器械化、工業化,古老而強大的金屬手工藝的技法,很多已然失傳,造成許多美術器物,喪失了原有的文化手作,習香者宜養物賞玩而養心益智,善用器具的精巧美好,並且體驗器形的臨摹祥瑞,明白了薰香器物的美妙清翫與實用典範,創造出「閒適的生命」而「游藝的生活」。
(編按:本文將依靈、寶、臺三大部分,於後依序分別做更詳細之刊載介紹。)

陳彥璋 先生
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
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
台北高野美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
為專業的美術教育與古董鑑藏家
著有《色繪古都 – 京都陶瓷漫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