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故宮遇見「阿拉丁神燈」?故宮15世紀伊斯蘭印象特展掀起異國風

航向天方─15世紀的伊斯蘭印象

 天方又稱「天堂」,指今日麥加,是伊斯蘭教的發源聖地。十五世紀時,鄭和(1371-1433)船隊從中國出發,七次橫渡南海、印度洋,並且曾經抵達天方,成就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探險旅程。他們到過哪些地方?帶給宮廷與民間的衝擊又是什麼?這個展覽想要依循前人的足跡,探索相關文化藝術的交流。第一單元「尋找麒麟」,透過船隊實際造訪榜葛剌(孟加拉)帶回長頸鹿的經過揭開序幕。第二單元「天方潮流」,藉由宮廷用瓷的器形、釉色與裝飾技法,瞭解其中的伊斯蘭元素。第三單元「天朝風情」,呈現由中國反向流往伊斯蘭世界的文物。第四單元「餘波盪漾」,展現十五世紀以後,持續迴盪於宮廷和地方的伊斯蘭風情。

尋找麒麟

祥瑞的「麒麟」,據說是十五世紀海上探險家尋找的奇珍異獸。在古代,麒麟有各種不同的稱呼,南宋稱為「徂蠟」,明代譯為「祖剌法」。實際上,這個名稱源自阿拉伯語Zarafa的音譯,就是「長頸鹿」。這段尋找麒麟的歷程,讓東西雙方有機會看到彼此。

明人瑞應圖

天方潮流

十五世紀明代宮廷與伊斯蘭世界的接觸與交流,促成雙方在視覺和物質文化上更進一步的交融。外形的模仿、紋飾的流布、尺寸的變化、釉色的發展,都有或隱或現的蛛絲馬跡,可以看到來自遠方的影響和雙方交流的軌跡。

明 永樂 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
明 宣德 青花花卉紋燈

天朝風情

伊斯蘭世界珍藏許多來自中國的精美器物,包括使用於古蘭經的灑金色箋紙,在細密畫中也可看到中國畫作的圖像,這些實例在在顯現中國物質與圖像對伊斯蘭藝術產生的強大影響。

十六世紀末 伊斯瑪爾一世敗白羊王朝軍
明 沈周 寫生冊 貓

餘波盪漾

十五世紀交流的軌跡,開啟中國贊助者以及工匠對伊斯蘭風的興趣。十六、十七世紀,風潮未減,海外貿易持續進行;藝術品的裝飾元素,仍然體現明代與伊斯蘭世界交織的風貌。

明 十六世紀 青花新月形軍持

時間:2021/10/26~2022/01/26

地點:故宮北部院區105陳列室